
从昌更弃总赓佛教医学的起源与发展评古代印度的苦行和医疗佛教僧团中的医药口陈明世界上的宗教五花八门,对医学多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
而宗教与医学夹杂纠缠,成了宗教史上的一种常见景观。
佛教也不例外,佛陀就常被喻为大医王其教义则喻为能解众生之毒的阿揭陀药致使佛教医学发展成为佛教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从中印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看,作为借医弘道的手段,医学对印度佛教在华的早期传播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在笔者看来,佛教医学是在印度古代生命吠陀体系的基础上,以佛教教义为指导思想,并吸收了中国传统医学(包括藏医学等)的理论和临床特点,所形成的一种非独立的医药学体系。
它分为印度佛教医学和中国佛教医学(含藏传佛教医学等)两部分。
近年来,在向东方传统医学宝库吸收营养的国际性背景下,许多国家对佛教医学的研究也大有起色。
如中国专门的佛教医学研究机构福建五夷佛教医药研究所山西五台佛教医药研究所相继成立。
前者还曾组织召开过全国性的佛教医药研究会议,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就研究范围来看,汉语世界主要关注中国佛教医学部分,对佛学与中医学的关系等方面研究较为深人。
而由于工具语言的限制,对佛教医学钓起源与初步发展,即隶属于印度佛教医学范围的问题,很少关注,或者置之度外。
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对印度佛教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在汉译的梵文医药术语的比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笔者企盼学界进一步利用汉译佛典,全方位考察佛教医学的原初状况,对佛教医学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认识。
国外学者则对印度佛教医学的起源问题,兴趣很大。
这方面的著述很多,特别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古代印度的苦行和医疗佛教僧团中的医药应该说是更有分量的一部专著。
该书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初版于纽约。
其修订本作为《印度医学传统系列丛书的第二卷,于年在印度德里出版。
认为,在印度医学史上,公元前年至前年是至关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历史时期。
在此之前,吠陀时代的巫术一宗教治疗传统占主导地位在此之后,以阁罗迎本集贝拉本集妙闻本集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一理性的生命吠陀的医疗系统确立了权威。
佛教的兴起为印度医学带来了生命活力,佛教医学大致填补了这一中间地带。
首先回顾了印度河文刁`中国图书评论明时期的医学,推测哈拉帕文化遗址所反映的医学信息,并简要分析了吠陀早期的巫术一宗教医学内容,对早期的植物学知识系统化扼要梳理。
作者认为在吠陀晚期,医学的范型开始发生转变,医生的社会地位以及异端的苦行传统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者追溯佛教医学的初源头,认为它与异端的苦行生活密切相关。
医学从业人员被婆罗门阶层排除在外,也不能参加正统的祭祀仪式,因为他们与不纯洁的种姓有染,但是他们被修苦行者乞丐们所接受,并如同后者一样云游各地行医,这样丰富了医学知识,终与苦行者密不可分。
希腊的历史学家对医术和沙门之间的联系留下了重要的记载。
在公元前世纪,佛教作为新兴的沙门思潮之一,也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医学不是正统的婆罗门文化之一的生命吠陀的产物,而是沙门医生从各种不同的治疗传统中积累的医学知识。
佛陀反对弟子们用医术作为谋生之道,但是在理念上,它符合佛陀的中道观,医疗通过提供维持人身健康状态的种种手段,成为了佛教的有机部分。
还指出,佛教医学的知识主要编定在僧伽的戒律条文之中,强调治疗实践,而不是理论上的治疗功效。
在佛陀涅梁之后,它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新的医学传统。
通过僧团中医药的制度化,佛教在印度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在戒律条文中编定的医学理论,为后来的医学实践手册提供了一个文献范本,也促进了僧医的增加,并且在阿育王时代导致寺院公共医疗事业的初步形成。
佛教寺院生活和医疗的紧密联系,使医学教育成为五明之一的医方明佛教将医学融人教义和实践中,在佛教向印度本土之外的弘法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还分别讨论了僧团中的医生行医居士医疗机构医学教育共同的核心医药事戒律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说,本书的主要就在部分。
本书的第二部分即早期佛教僧团医药的内容本草药物和基于病例的医疗故事作者分别按照不同的药物和疾病,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佛典中的医药内容。
本书另有两个附录。
其一为普婆的治愈病例,主要按病名汇录曹婆的医疗事迹。
其二为巴利文和梵文的植物名称词汇。
需要指出的是,普婆是佛陀时代带有神话色彩的医王,他的大名与医药方见于隋书经籍志外台秘要千金方等史志或中医典籍,以及西域胡语医学文献之中,值得研究中印医学交流史的学者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总的看来,利用佛教的梵文巴利文原始材料,与生命吠陀系统的妙闻本集阁罗迎本集进行对比,征引丰富,言之成理。
不过,笔者认为就佛教医学的起源与发展而言,起码还可从三个方面扩展开来。
其一探讨印度佛教医学主要的组成部分。
单从大藏经的资料来看,印度佛教医学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有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
其基础理论包含两个方面生命吠陀的部分理论和佛教的部分教义。
前者主要表现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客观认识后者则以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特别是四大等基本教义为主。
在论述病因时,认为众病有四因外因内因业因综合因。
其临床实践总的原则是对机设药,除病为先。
医用咒语有两种单用与药物合用。
早期吠陀的这种医巫不分的特色,在大量的密教陀罗尼经典中,发展到一个高峰。
而养生分安般守意禅定养生等保健则有食疗法洗浴法嚼齿木法等。
笔者认为,纵观印度佛教医学,它的特点有医学理论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治疗的巫术性,咒语的使用非常普遍。
(3)具体的药方(特别是大型的复方)所占的比重较少。
(4)所涉及医学范畴的广泛性。
其二部派佛教与医药事的关系评述。
律藏对医药事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各部派对医药事的细微规定多所歧异,主要表现在对更药和七日日O中国图书评论刁。
黝撒八一歌曲,能激发人们对党对祖国的热爱,鼓舞人们对静脉显示仪建设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诸暨市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成立了老年合唱团,由开始的十多人已发展到五十多人,他们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演出。
有的街道居委会)有的乡村还成立了老年大家唱歌咏组老人们老歌新歌都唱,尤其是四五十年代的歌曲更受大家喜爱。
可就在他们学唱中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歌谱来源。
每周(或半个月)一次学新歌,歌谱实在不易弄到,特别是教唱者为选不到合适的歌曲而苦恼。
如果买乙本唱歌的书,里面适合他们需要的歌很少,而且价格又很贵如果复印几十份,代价也不低,为此大家想起了年代书店有售的活页歌曲选任歌曲爱好者自由挑选,十分方便。
可近几年已不见了。
为了满足广大歌咏爱好者的需要,建议有关出版部门能出版深受中老年喜爱的活页优秀歌曲选望出版ō活页歌曲ó撇溉谬护口侃黄药的规定争议多也复杂,而且同一部派在这些方面对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也不一样。
医药事与出家事食事衣事等的戒条常常交错在一起,联系紧密。
对患病僧徒的临床护理和戒律方面的特殊照顾,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药物的储存和使用的规定也非常细致。
其三大乘与密宗时期的佛教医学的发展进程。
与原始佛教医学相比,它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治疗方法增多,但是咒语的使用分量也加重。
传法高僧借医弘道,佛教向外急速传播。
在此进程中,印度佛教医学与中医学藏医学等发生碰撞,延伸生成了中国佛教医学。
这是佛教医学史上的巨大变革。
此外,较多利用巴利文律藏,如能充分利用汉文大藏经,特别是律藏资料的话,必将使此书大为增色。
比如,书中只讨论了巴利文律藏《大品》中的五种盐药,而单《四分律卷四十二中一处就列有明盐黑盐丸盐楼摩盐支头稗盐卤盐灰盐新陀婆盐施庐革卑盐海盐大正藏,册,页中栏等十种盐的名称。
可见,依托汉语材料,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佛教医学。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后本文刁k中国图书评论